top of page
作家相片覚明321

【境】



朗朗乾坤、茫茫寰宇,存在著由於人們起心動念所產生的三界。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三個境界。起心動念是產生三界的惟一法則(佛教三界可網查細閱)。

如果行者念頭沒有生起,境界也就自然沒有了。即便再如何起心動念,念頭也歸於空無和寂靜。

既然知道迷惑的時候沒有損失,境也沒有從實相上得到(無住:實相之異名。謂法無自性,無所住著,隨緣而起。佛教稱「無住」為萬有之本)。


【如來真心】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滅亡。如果心因為外境生起動念,憑借這顆動盪不寧的心來觀看各種境界;看到物質而起心動念(如喜好、厭惡、追逐、回憶等等)。既便這人雖然居住在山林海島如此風景秀麗、環境清幽的地方,仍然是俗務纏身,煩惱重重、無有休歇呀!



人總是留戀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一切幻境。而這些過往的幻境又反過來捉弄人,使心失去他的本來面目而發狂。

【情志和慾望】導致人們捨命地追逐所需之物,還美其名曰拼搏向上,積極進取等等,諸般花樣掩蓋真心的名目。而對物質的貪婪又引來情緒波動,致使「神」離開他居住的地方而成為游弋虛幻世間的「情痴」。


好環境賴環境無一例外地還是境,因而各種境界紛至沓來只當作沒有一般。

邪念和正念亦都屬於妄想雜念,由此看來縱使念頭蜂起亦都歸於虛無。

莫要以五欲作為享受快樂的源泉(一,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;二,指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),痴迷而留連忘返,直到損害身體直致傷害性命。



應當知曉唯有一性(真人、佛)才是真實不虛的,緊緊抱住而不使之離開,就能夠消除魔障。

破除五濁即佛教所說的:命濁、煩惱濁、劫濁、眾生濁、見濁,並將其變成其實的淨土。將之歸於性源清靜之根,從而恢復命蒂強健之本。以致於從平凡的身體裡漸致結出【聖賢的胎兒】。

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三界都是妄心造作的呈現。為什麼不將這顆妄心先了卻放下?!

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借助那自私自利的識神將其污染。只要把識神斷絕,像赤子一樣渾然沒有認知,雖塵緣滾滾,亦永遠沒有可以進入的空隙。

【真人佛性】純粹是智慧。法界明亮而且寬廣,那裡都是領悟真人佛性覺悟的地方。



白鬢老人說:

境界是沒有苦惱與歡樂的,人們所感知的苦惱與歡樂及諸般覺受,都是由於起心動念所引起。例如同樣一個岳陽樓,往來之遊人有觀之而心曠神怡者,也有觸感生情而悲泣者,如斯而已!

古人說:「真人仙佛沒有別的本事,惟一有的心裡只生出歡喜而不會產生憂愁!」

倘若不是道德深厚的人,是難以說出這樣的話的。


覚明居士:

境謂心意寰宇稱,欲者情之所趨興;

色為物質幻所有,無色亦由心所親;

三界唯心生幻境,念若不起緲無音;

無蹤動念乃空寂,方知迷悟沒離分;

無得無失亦無住,真如佛性不減增;

倘若心因境界起,借心觀境魂魄驚;

蓬萊仙境塵勞客,戀境弄人貪痴嗔;

美境惡境皆虛幻,邪念正念皆妄生;

五欲為樂終喪命,抱之弗離一性真;

消魔破有濁化淨,歸根復命育聖嬰;

赤子渾然一體現,塵緣滾滾無可侵;

真人佛性純然智,法界朗朗妙鄉傾。


RULAI333 覚明

2017年8月2日於美茵茨靜心齋


4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