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聖先師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諄諄告誡世人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呼?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(《論語·學而》)
孔子這些話的意思即「學了以後能夠不斷地復習和練習,不是件高興的事麼?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與我一起探討學問,不也是快樂的事情麼?雖然人家對我不瞭解(乃至誤解),我也不怨不恨(坦然面對)這不是君子應當樂在其中的事麼?」
至聖先師孔子的教導,在當今諸般學說齊出,資訊繁雜的網絡社會,更加具有教育意義。
大家知道學習是一個耗精費氣用神的事情。
大家更是知道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更加辛苦。
這是為什麼?
體力勞動發力點在我們的腰部,只需要大腦給予簡單的指令即可。且一旦身體承受不了,便可立馬放下休息,待到歇息片刻,又可投入工作……
腦力勞動者則不然,他們的發力點在腦部,而腦髓來源腎精的化炁上行供應腦細胞的活力,並且腦力勞動者一旦投入某項重要工作,想要立即停止下來是件極困難的事情。可謂朝思夢想,耗精傷神。
另外,古之文人學者所研習的,從幼兒開始即學習與道和理相關的知識,所讀的《四書五經》都是聖賢經典。因此長期熏修,即便未窺其奧,也在耳濡目染中受益終生。
今天科學昌明,予人以更多方便與快捷資訊,人們的學習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但是無論如何變化都是道的自然運用與化現,學習古之聖賢先哲們教導,更顯急切與必需。
有關【學】什麼?怎麼學?的探索,真人養真子的觀點可以借鑒。
前輩說這個【學】呀,是學習如何走適合道的路啊!
聖人的經典及賢人們所傳授的道理,他們給人們所指導引領的【道】,路不但平坦而且走的是捷徑
待到後邪教大興,他們的言論與行為,真的符合聖賢的經典與承傳麼?如果有不相符合的,就應稱為歪理邪說。
對於學道的人,只要收得身心牢固即可。凡是捨身心而在別處下功夫者,就不是正確的修道之路。
學道不是說了便過去,也不是知道就可以了。必須實實在在的向自己心中,將一切物質諸欲,清掃得乾乾淨淨,自然便符合道了。
學道的志氣,是越貧窮越堅定,越老邁越壯盛!
如果被客氣的人情世故所纏縛;被外在物質引誘所奪志。
這個過失不在客氣與物質上,那是因為志沒有立定所犯的的病,只能譴責自己志氣不立!
如此反復尋覓思考,就一定會見到自己失志的根本原因,從而痛下決心改過。就像抽骨換髓、滌腸洗胃,脫胎換骨似的換了一個人。猶如用已死的心修煉上一番,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功!
聖人的心,與凡人是相同的,為什麼卻能夠清靜如常呢?
沒有其它原因,只是由於他們看得見真相,並且修養達到如如不動之定境的緣故。
惟有窺破真相,則一切幻境不能使其迷惑;
惟有修養達至定境,則一切精美的物質不能使之動搖奪志。
耳朵聽到、眼睛看見的,譬如飲食,每天都要吃喝,每天又要將吃喝的東西消化排泄掉。如果消化排泄不盡,滯留在腹中,時間長了會聚結而成為疾病。
白鬢老人說:
世間學道者多如牛毛,大多不是為名就是求利。
名利之外,像上述那樣好學,那樣用功踐行的有幾人?
因此呂(洞賓)祖說:「遠在天涯的地方就聽說人們在尋找我(尋求解脫之道),可是走遍天涯卻沒有見到那尋找我的人。」
這話說得實在是對呀!
覺明居士:
學者為何目標晰,適道之路返家親;
聖經賢傳捷徑指,循序漸進引道清;
世間萬物皆有理,唯學踐行方曉頎;
真知灼見聖賢教,求道君子返視遵;
雖云至易還至簡,日常生活自然經;
日月光華旦復聚,亦如新陳代謝馨;
博學篤志勿懈怠,切問近思悟道昕;
至簡大道卻甚難,貴在持恆抗擾歆;
名聞利養障學志,稱譏毀頌陷苦辛;
貧堅老壯志愈立,脫胎換骨安道芯;
若然已死心向道,元神處事妙合真;
身心具一萬物理,道高德重神鬼欽。
Comments